假設社會處方箋是社區生活及照顧資源統合應用,以達到常態性互惠共融或共生的解方,也能成為達到社會安適狀態的操作方法,那麼我們該如何讓社會處方籤在台灣被有效應用呢?
文/劉懿德(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
投入社區工作者大多聽過社區共生(Symbiotic community)、做長期照顧者談的是社區照顧(Community care),而實踐在宅醫療(Home healthcare)的夥伴們,導入台灣的是以醫療專業投入社區共同照顧的新概念。然而,近年來雖然各個投入社區工作的專業領域,發展的十分多元和快速,但執行社區實務的過程,仍然會感到不同專業間的實際合作與資源連結存在著「斷裂感」。
社區工作的不同專業間未能確實串連
為什麼說是斷裂感呢?舉例來說,倡議社區共生的實作團體常是以社區規劃有關的視角在進行資源盤點,確認其再利用的可能性,主要是硬體環境的重置與活化,但常是外部資源的挹注,相較缺乏長期陪伴在地社區人群生活的實質元素,倘若規劃者與社區人群間彼此沒有很強的共識連結,就容易產生斷裂感。
做社區長期照顧的多是社區團體或專業組織,社區團體較缺乏專業組織在連續性照顧上的後援協助,而專業組織較難有如社區團體可與民眾建立長遠而實質的關係。就連續性照顧的問題來看,社區團體與專業組織之間很少建立合作關係,彼此之間雖然也可以建立共同照顧的連攜模式,但實際狀況卻是各做各的,照顧資源的應用是斷裂的。
另外,在宅醫療這個新興的醫療專業強調的是與社區資源建立連結、整合與連攜的合作模式,強化專業與社區間的互助關係,但目前投入在宅醫療各種照顧相關的醫療專業職類,也相當缺乏與社區資源的串連。有沒有一種可能的解方,讓投入社區工作的各個組織群體,都能依此而建立常態性的互惠共融關係?筆者認為解方可能是「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
社會安適狀態有具體落實的操作方法
從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來談起,若「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生理與心理,以及社會的安適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
國立臺灣博物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