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水利署表示,雲可能會造成降雨,如果雲中的水氣全部變成雨且下到地面,降水效率就是100%;不過,實際上,即使是對流性的積雲或積雨雲,降水效率也只有10至 ...
2015/4/5 14:54(4/5 15:57 更新)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5日電)水情吃緊,全台勵行節約用水,經濟部也利用合適的天候施作人工增雨,不過,「人工增雨」跟「人造雨」有何差異,用科學方式搶雨,真能如願天降甘霖嗎?
水利署表示,雲可能會造成降雨,如果雲中的水氣全部變成雨且下到地面,降水效率就是100%;不過,實際上,即使是對流性的積雲或積雨雲,降水效率也只有10至20%而已,並不是很高。
人工增雨的主要目的是設法透過各種方式,在雲中加入催化劑,以提高降水效率,讓原本就已經會下雨的雲,能夠多下一點雨。
也就是說,科學能做到的,不過是在原本就會下雨的情況下,再設法多下一點;並不能在晴空之下創造出雨水來,為了避免誤導,所以現在都不再說「人造雨」,而改稱為「人工增雨」。
既然人工增雨的目的是要增加降水效率,藉由將催化劑增加大自然原本的降雨量,這個動作稱為「種雲」,雲內溫度以攝氏0度為界,分為冷、暖雲,在種雲之前,除必須判斷天氣系統是否提供充足的雲量、夠厚的雲層外,還需根據冷、暖雲環境的差異性,決定最適當的催化劑。
台灣因為缺水,很早就開始執行人工增雨,曾藉由空中潑灑乾冰、噴射碘化銀乳液及飽和食鹽水,或在地面廣泛燃燒浸泡碘化銀的木炭等方式增雨,甚至使用過工研院碘化銀造雨器。
民國96 年起,水利署建立了以數值模式為基礎的科學化作業流程,在地面燃放美國ICE 暖雲燄劑,必要時則協調空軍在空中潑灑清水。
經過多次實際驗證,水利署表示,飛機掛載焰劑至雲下施放,是施作最直接、範圍最廣的方式,成效也最為顯著,但缺點是成本太高;地面燃放焰劑雖然最經濟、安全,但卻非最有效,而空中潑灑清水,則效果、成本與安全性介於兩者之間。
水利署表示,地面作業所使用的燄劑,不論是美製或研發改良中的國產焰劑,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降...
經濟部水利署【110年人工增雨計畫】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以下是經濟部水利署【110年人工增雨計畫】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