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

1980年代眾所週知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席慕容、舒國治、鍾文音等為此類文學代表作家。「台灣文學」經歷長久的發展,從日治時期作為日本統治下的殖民地文學,到1945年日本 ...

台灣文學

  此條目頁的主題是臺灣文學概要。關於臺灣文學做為學術領域,請見「臺灣文學系」。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早期經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1]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 [編輯]

一般而言,口傳文學包括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2]。學者曾經區分三者的不同:「神話」是說者和聽者都將其敘述內容視為真實的,具「神聖性」,且涉及的空間與時間超出人們的理解,有別於人們生存的現實世界;「傳說」對於說者及聽者而言亦是真實的,但不像神話被視為神聖,在時間和空間上亦較為人們所能理解的範疇內,在口傳社會中,傳說即歷史;「民間故事」,則多為滿足娛樂或教化所需要的虛構與想像。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研究學者孫大川認為,對於過去完全以口傳方式來敘述的原住民社會而言,神話、傳說和故事之間,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線。19世紀以前,除了在部落內,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文字版本流通,其敘述的方式、內容,常因人因地而有著不同的變形,甚至因族群的接壤的相互傳播而造成穿插錯接。

口傳階段的原住...

相關分類資訊

新竹市文化局【2021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新竹市文化局【2021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輯】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年鑑. 2020】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年鑑.2020】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