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參加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會議途中險些遇刺。許崇智與胡漢民涉嫌刺殺的證據曝光後,蔣介石與汪精衛隨即以此為由處決了兩人,而國民黨右翼依然 ...

1912

此時間線涉及到中國的內部的政治發展。

1912

1912年8月,中國國民黨在孫中山的同僚宋教仁組織下宣告成立,新黨主要由革命前的小型激進政治團體融合而成,其中也包括孫中山領導下的「中華同盟會」。

1913

1913年2月為選出新兩院制國會而舉行的全國大選中,宋教仁義不容辭地率領國民黨對抗袁世凱政府在國會的代表——梁啓超領導下的共和黨,並在這場鬥爭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競選才華,成功為中國國民黨爭取到議會多數席位。

宋教仁遇刺後,袁世凱被普遍譴責為幕後黑手。

1913年4月,袁世凱在未與國會商榷的情況下向英國、法國、俄羅斯與日本借入總計2500萬英鎊的善後大借款,並將貸款金額的主要部分投入其麾下北洋軍的整備工作。

1913年5月20日,袁世凱又與俄羅斯簽訂外交協議,承認沙皇俄國在外蒙古地區的特別權利,並同意限制中國軍隊在當地的駐軍規模。

對此,國民黨議員們憤怒地譴責袁世凱的行為無異於濫用職權,他們呼籲立即組織投票彈劾他的職務。

然而,國會的另一端,立憲派與袁世凱支持者改組而來的中國進步黨,則反過來指控國民黨此舉是意圖發動政變。袁世凱亦隨後決定對國民黨採取武力彈壓政策。1913年7月,南方七省聯名起義反對袁世凱的統治,二次革命正式爆發,雙方的戰鬥在袁世凱勢力與國民黨(及其盟黨)間激烈展開。

1913年8月1日,江西國民黨武裝被袁世凱軍隊擊敗,南昌易手。9月1日,南京也隨後淪陷。國民黨起義自此遭到鎮壓,孫中山及其他黨內運動家被迫流亡日本。

1913年10月,國會在武力威脅下正式選舉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外交場上的主要列強都對其執政合法性予以承認。段祺瑞及其他北洋派嫡系將領也在新內閣中出席顯要職位。

為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可,袁世凱在外蒙古與西藏自治權上做出過相當的讓步。儘管兩地宗主權仍在中國,卻為俄羅斯自由干預外蒙古與唐努圖瓦,大英帝國維繫其在西藏的影響力大開綠燈。

相關分類資訊

國立政治大學【1930年代之中國】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國立政治大學【1930年代之中國】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