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人工增雨或人造雨(英語:rainmaking或cloud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雲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過降低雲層中的溫度,使雲中小水滴凝聚 ...

人工降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9年7月30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人工降雨、人工增雨或人造雨(英語:rainmaking或cloud seeding),是指在天上有雲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手段催化降雨。一般是通過降低雲層中的溫度,使雲中小水滴凝聚形成大水滴,從而達成降雨目的。1891年,路易斯·加斯曼(Louis Gathmann)提議可以將液態二氧化碳射入雨雲中,使它們下雨,這被認為是人工降雨技術的起源。但直到1946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人造雨實驗才真正展開。

人工降雨的成效目前尚不清楚。雖然大中華地區的氣象局認為人工降雨有效並經常實行,但是國際學界一般認為此方面成效仍需進一步證實。[1]

人工增雨的原理,主要是借催化劑改變雲滴的性質、大小和分布的狀況,製造雲滴長大的條件,使其按照自然過程而形成降雨。催化劑是用高射炮把炮彈打到高空爆炸,而這些炮彈的彈頭是使用經過改裝的非金屬外殼。

在對流層裡,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形成雲所在的高度越高則溫度愈低,高度愈低則溫度越高。雲的溫度高於0℃時稱為暖雲,低於0℃時稱為冷雲。在暖雲裡,小水滴經由碰撞與合併過程,變成大水滴,終至克服雲內浮力而掉離雲底,成為地面上的降雨。同樣的,在冷雲中,冰晶成長至能克服雲內浮力時而掉離雲底,在降落過程中經過100米高度時,融解為水滴,亦成為地面上降雨。當雲內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無法降雨時,利用人工方法去產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長大,促使其產生降雨現象,稱為人工增雨。暖雲造雨方法很多,如在雲中噴灑水滴、吸濕性藥粉與液體(氯化鈉)等,透過碰撞與合併過程使水滴成長,終至降落成雨。冷雲造雨方法亦多,但最常使用乾冰或碘化銀:此主要乃因為乾冰溫度為-78℃,在缺乏冰晶的冷雲內,撒播乾冰使其溫度驟降,因而不必藉助冰晶核的情況下,將過冷水滴轉變成冰晶,透過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成雨;碘化銀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在冷雲內缺乏冰晶的情況下加入碘化銀充當冰晶核,可促使-5℃以下的水滴凝固為冰晶,再...

相關分類資訊

經濟部水利署【110年人工增雨計畫】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

以下是經濟部水利署【110年人工增雨計畫】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