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娓娓闡發深會,層層轉進辨析,選材極見其心思的縝密與判讀的功力。作者深詮體知之妙,亦有引例糾謬之功。以平實流暢的行文,予以經綸;以慢燉出細活的 ...
緒論(摘錄)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高中時期讀了鄭德坤先生(1907-2001)《中國文化人類學》,是筆者最重要的啟蒙書。彼時也先後讀了未知名出版社的《胡適選集》與文星版的《子水文存》。對胡適(1891-1962)筆下「老英雄」之說頗生懷疑。原因很簡單,即使是已消失的古老文明,其過往也不會只是爛汙與糟粕;更何況當時中國並未消失,只是衰頹、潛退。但當時所讀胡適的文化論述,關於中國之部正巧均屬此類。若然亦無妨,那麼他也應類比地說出西方文明的衰頹與爛汙才是。事實又不然。而其所言中國文化的優點,或屬常識或勉強道來,既無血色,也無榮光。這是為何鄭德坤的論述會吸引當時的我,而且乍見一點光,即:向來所傾心的文史至少可以如何發展。而同樣足為對照的是毛子水(1893-1988)〈進大學國文系的旨趣〉。此前已在報刊讀過不少毛子水談《論語》單章的短文,論述方式非常一致:先解釋此單章之意,最後會有相同的結尾,意略云:若是此意,則原文當如何,遂逕改所論《論語》章句為全文之結。對其理路頗不以為然。原因也很簡單,若是毛氏以為當改定文句以從己說,那麼《論語》原文定是別樣意義,此一;再者,他的論式顯然有誤,偶一為之可視為無心之失,各篇均然就是思理之大謬,此二。因讀鄭氏書而有志於中哲的研究之故,〈進大學國文系的旨趣〉的標題也吸引我的注意。然而此文的主要論點有四:通曉我國語言文字的用法、熟習思辨的方法、練習閱讀古書的技能、預備做一個較好的寫作家。提出思辨的方法,固是對中文系學科的高明眼光,但是他自己《論語》詮釋的文章卻恰不能證明這點。其餘論點之平凡,若說因文章隱性的言說對象乃專就一般人所致,此辯亦非。因為知識分子當其面對大眾時,正有其興詩立禮成樂的責任,故民可既當盡力使由,不可亦當勉力使知,豈可先假定大眾不可受教而自降言說之格?再將其說與鄭德坤的文化論述一相對照,顯見毛氏心中全不知「文化」為何物。這個問題,可參看本書第三章所設虛概念和實概念的分析架構。
既讀鄭先生書,自會尋向上去,接下來讀的是三民文庫系列,如錢穆先生(1895-1990)《中國史學名著》,方東美先生(1899-1976)《哲學三慧》,唐君毅先生(1909-1978)《青年與學問》,牟宗三先生(1909-1995)《生命的學問》。此後歷程無需縷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