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近年,獨立創作歌手在金曲獎大放異彩,這個趨勢,無疑使金曲獎迎來了新時代,提名/得獎名單與表揚獨立創作音樂為主的金音獎,開始有了重複。
近年,獨立創作歌手在金曲獎大放異彩,這個趨勢,無疑使金曲獎迎來了新時代,提名/得獎名單與表揚獨立創作音樂為主的金音獎,開始有了重複。於是,在金曲獎或是金音獎的聽眾之中,有了「金曲獎金音化」與「金音獎是否會邊緣化」的討論。
Photo Credit: 金曲 GMA[1]討論這個議題之前,宜先弄清楚兩個獎項的基本分野,再思考其中疊合意義何在。
簡單的來說,金曲獎以「語言」作為主要分類,金音獎則以「音樂風格」為主要區分。舉例而言,金曲獎有「最佳台語專輯」、「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國語專輯」與歌手等項目,金音獎則以「最佳搖滾」、「最佳民謠」、「最佳電子」類型項目做為方向。即使金音獎當中的「不分類型獎項」,如「最佳創作歌手」依然將所有語言的歌曲共同討論。此外,金音獎報名者資格為「參與作品創作達百分之七十以上比例」,包括詞曲、編曲與製作等,金曲獎則無此相關「創作比例」之規範。
Photo Credit: 金音創作獎[2]從前年開始,金曲獎有「年度專輯」獎項,將所有語言的最佳專輯直取,全部放入提名,是一個「跳脫語言」改變的開始。由於受提名專輯往往多達二、三十張,導致得獎者往往缺乏注目與論述。「最大獎」的關注似乎總還是落在「最佳國語專輯」,「年度專輯」的設置立意甚佳,尤其可惜。
從兩個獎項的差異看來,金曲獎擁抱創作歌手或獨立音樂,是近年台灣樂壇分眾呈現之必然,倒不至於是「追隨」金音獎的品味。這裡的分眾,從音樂串流,音樂現場與整體經濟規模看來,獨立音樂,全創作歌手,雖未必能唱一個小巨蛋,但累積的樂迷基礎,尤其在各種音樂文化社群討論,透過新媒體傳播與取向設定,早已無法輕忽,能有與主流資源唱片發行一拼聲量的可能性,甚至超越。
當金曲獎名單中出現各種新興創作者,或是各種樂風,在這個時代裡,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沒有,反而令人擔憂。這絕非「主流」或「非主流」的路線之爭,而是一個獎項如何反應時代。更應該思考的是,過去金曲獎的市場與商業價值考量,是否仍是一條...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第十二屆金音創作獎入圍專刊】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第十二屆金音創作獎入圍專刊】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