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2018年於台中市想想人文空間展出,並辦理鋦瓷修復教學實作坊。2018年於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辦理工藝推廣鋦瓷修復教學實作坊。2019年於國立臺南 ...
作品3「鋦釘錫補,鋦瓷修復師」—張睿峰老師
接觸漆器的機緣故事
隨著路旁景色變換,蜿蜒上坡,在松樹林間座落著茶亭,沿著前庭碎石緩緩走入古厝,榻榻米與古物件們的馨香幽幽而來,窗外的盎然綠意,像是竹、蕨、老樹、芭蕉葉等皆透過落地日式木格框窗映入眼簾,而明亮愜意的窗前美景第一排,就是張睿峰老師鋦補工作時的桌案,充滿靜謐文雅的氛圍。
甫結束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教授瓷器鋦補「鑲金銀扣」課程的張老師與我們分享他與藝術結緣的故事:「我民國58年出生,台中外埔人。因小時候比較活潑好動,於是父親就培養我學習素描、水彩,也常去戶外寫生。我的外祖父是大家族,所以房子多,其中的古物件也多,但以前鄉下如果有長輩仙逝,傳統習俗是會把留下的物品都燒掉,但我偏偏把那些充滿情感的物件留下。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都為我日後從事民藝和修復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高中時,張老師就讀台中市青年高中美術科,除素描、水彩之外,國畫、油畫、陶藝也是必修課程。但後來轉向影視設計科,學習舞台設計、道具與服裝製作。畢業後,開設電話通訊設備賣店。因通訊設備民營化的緣故,轉換跑道之餘,張老師開始回想起小時候接觸老物件,那種喜悅的心情,後來決定經營民藝品買賣與修復。
張老師道:「民藝就是台灣清末到日據時期的老物件,日本稱之為古美術、古民藝。那時還沒有工廠量產概念,所以通常都是手作的陶器、家具為主。當時,民國90年至99年,是台灣民藝品最興盛的時期,也是很多台灣老房子被拆掉的時期,像是苑裡、彰化溪州、大甲、苗栗公館、東勢的豐年路和豐勢路、豐原張家、潭子頭張路林家,都是當時時代驅使下,我所看到過的。其中很多家具古物件,我多方探詢,盡力將它們保留下來,有的則自己修復、整理後,展示或販售,希望進入識貨且願意繼續珍惜使用的人家裡。」
民國100年,張睿峰老師與中國國寶大師王振海老師(註一)學習鋦瓷。張老師說:「鋦瓷在中國起源很早,清明上河圖中也可見鋦瓷的手藝人。當年王老師來台灣開課,1年3天,總共3年9天,我向王老師學習鑲嵌包邊和鋦釘技術,並運...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永恆之痕: 傳統陶瓷修復技法: 鋦瓷、金缮】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
以下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永恆之痕:傳統陶瓷修復技法:鋦瓷、金缮】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