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陸地範圍西邊包括龜山向南至紅柴之台地崖與海濱地帶,南部包括龍鑾潭南面 ...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墾丁 (消歧義)」。

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在戰後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成立於1982年,隸屬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下設管理處。全境位於台灣島南端的恆春半島,範圍包括屏東縣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部分陸域及周邊海域,以墾丁里名之。

園區範圍長寬25公里,陸域面積18,084公頃,海域面積15,206公頃,合計33,290公頃[2],全境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植被及林相為熱帶季風雨林,並展示特色的石灰岩地形及珊瑚礁海蝕景觀及生態園區,而其鵝鑾鼻岬角則有–台灣最南點之景點。

「臺灣の國立公園」,早坂一郎,臺灣博物學學報(1936年)

「墾丁」舊名「墾丁寮」,起源自清領時期光緒三年(1877年)官方設置招墾局,募得粵籍客家人壯丁在此搭寮墾荒而得名。《恆春縣志》亦記載墾丁莊為「客番雜居」(客家人與原住民雜居)的村落;另外亦有同治年間開墾之說法[3]。該聚落舊址原在大尖石山山麓,本只是個小地名,今日一般指墾丁路夜市(仍在大尖石山下),行政上隸屬於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由於後來成為國家公園名稱,亦常泛指整個恆春半島地區。 恆春半島成立國家公園之計畫在日治時期即有學者提倡。在臺灣最早的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三處國立公園成立之前,1936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在其論文《臺灣の國立公園》中,認為既存的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皆為大同小異的山岳地帶,主張應於大日本帝國唯一的熱帶地恆春半島增設國立公園,範圍為臺東與屏東一線以南全部區域、包括大武山等高山[4]。同年2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專欄中臺北帝國大學幾任教授亦附和之,認為大武山至恆春方面,由姥姑石形成的丘陵為「一種獨特的景觀與風致」,另外亦有四重溪溫泉與琉球嶼,成立「相當大規模的國立公園並非不可能」[5]。

現今之墾丁國家公園於1982年9月1日公告計畫,但範圍僅恆春鎮及附近海域、不含高山。稍後1984年1月1日成立管理處,為臺灣戰後第一個國家公園。大武山附近區域則於1988年1月13日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琉球嶼則劃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相關分類資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國家公園蛾類圖鑑第一冊-大異角類】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國家公園蛾類圖鑑第一冊-大異角類】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塑膠袋的旅行】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學前兒童

以下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塑膠袋的旅行】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寶貝墾丁. 3: 雙殼、多板、頭足綱】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寶貝墾丁.3:雙殼、多板、頭足綱】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