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sonSomeArgum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sintheLateMingDynasty·作者:周志文·語言:繁體中文·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21/12/01.
2021年版序
臺大出版中心要再次出版《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這本書。新書做了些修正。
面對這本舊著,我的心情很複雜,其中包括有些羞愧。要說書中所談的問題,都不算沒價值,但我之前談時,沒把題目抓得太準,談得也不夠細,有些地方,總覺表面化了一點,宋明儒談這現象叫搬弄光景,光景就是光影,是事務的影子,與事務有關,卻不是事務的本身。
我在原序中,說這本小書所涉及的大多是「爭議」兩字,我想趁此機會稍微再談一下。
有心尋找的話,爭議是無所不在的,對晚明的知識分子更是。晚明知識分子煩憂的事很多,大的與天下國家有關,小的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牽涉的細節不少。大的問題,譬如說國家該行郡縣呢或封建呢?國家是否該設有兩個首都呢?明朝自太祖中期就廢除宰相了,「置相」的問題一直是明代知識分子關懷的事,還有奄宦在亂政,是中國政治史上特有的問題,明代中期後益發嚴重,該如何處理呢?這些事大家都知道重要,但討論了半天都無法徹底解決,顯示帝制本身才是更重要的議題,帝制的問題其實更該討論的,但受限於時代,總是不能談或談不開。
太大的問題無法解決,只有商討個人的事了。譬如人該選擇仕進或身居林下呢?在創作上,文學的目的是要表現典律或伸展個人自由呢?在哲學上,古人所說的「天理」存在嗎?它存在於聖人的言談之中,或是既存於我內心呢?如在我心中,那心中的天理(即良知)是否能作為我衡量價值的最高準則呢?爭議俯拾皆是,有大有小,其複雜的程度,也往往因人而異,有人很快作出決定,有些人被爭議糾纏,久久無法解開,也不能放下。
談起被爭議糾纏難以脫困的人,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黃宗羲,他有本《明夷待訪錄》是專門討論治天下國家的大道理的,也有部《明儒學案》專談明代讀書人的修養論、知識論的。在學問上,他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