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主管,列為第二級者,由省市政府主管,列為第三級者,由縣市政府主管,而管理維護事宜則由地方古蹟所在地地方政府負責。本鄉東莒燈塔被評為二級古蹟,而大埔 ...
第二節 大埔石刻一、馬祖第一碑
全縣評列國家級古蹟有三處,本鄉佔其二,在本鄉東莒島西南隅的山崖旁,有一塊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而發人深省的勒石,那就是聞名遐邇的大埔石刻,它有歲月的痕跡,也成了馬祖歷史的見證,不僅使人常生懷古之幽情,亦成為少數中外遊人蒞臨瞻仰留影的勝蹟。
石刻原文為『萬曆彊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此』計四十一字,分七行直刻,每行六字,每字的字徑為二十二公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前主委陳奇祿先生曾說:「古蹟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留下來的具體構造物,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軌跡。」,文建會曾邀請專家學者實地勘察,分別沿古蹟歷史、文化、藝術、時代遠近、工匠流派及現況品質等準則予以等級之評定,列為第一級者,由內政部主管,列為第二級者,由省市政府主管,列為第三級者,由縣市政府主管,而管理維護事宜則由地方古蹟所在地地方政府負責。
本鄉東莒燈塔被評為二級古蹟,而大埔石刻則評則為三級古蹟。
這個視為馬祖第一碑的石刻有研究價值,更有紀念意義,它證明了明末閩海倭患及抗倭名將沈有容俘倭事蹟,更證實了鄉賢董公應舉在「崇相文集」著作中關心民瘼及沿海安危。
二、東沙擒倭
(一)事件前因
宋、元以來,政府重視海外貿易活動,吸引無數外商,尤其回教世界的商人前來交易,閩沿海居民得風氣之光,經營海上貿易形成一定的傳統。
明太祖海禁,給原來生機勃勃的閩海沿海地區黎民、商賈的生計,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法長遠禁絕,部份海民鋌而走險,並組織龐大的民間武裝勢力,足與朝廷抗衡。
明中葉後國內工商業漸趨繁盛,沿海走私增加,浙江雙嶼(寧波外海)、福建月港(漳州附近)私梟貿易猖獗,明嘉靖、萬曆年間,名將俞大猷、戚繼光剿倭,也逼使部份沿海居民到海外,像三佛齊(印尼蘇門答臘),爪哇的萬丹和巴達維亞、呂宋島的馬尼拉,這些地方都成了華僑社會,由於走私貿易在沿海島嶼進行,明朝設遊兵、哨船於春、冬二季汛期防守。
當時外洋島嶼貿易有來自呂宋的西班牙人,來自蠔鏡(澳門)和暹羅的葡萄牙(佛朗機)人,還有來自台、澎的荷蘭人(紅毛蕃),而日本人也緊追在後。
一些與外商交易來往的陸商、海商,賺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