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05——輪旋曲Rondo

介紹輪旋曲(Rondo),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恐怕非貝多芬《給愛麗絲》莫屬了(或許有人會想起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但其結構頗不典型);從一開始繾綣的半音旋律( ...

【奏鳴生活】後來的樂理課05——輪旋曲Rondo

介紹輪旋曲(Rondo),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恐怕非貝多芬《給愛麗絲》莫屬了(或許有人會想起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但其結構頗不典型);從一開始繾綣的半音旋律(音樂一:0”02開始,樂理上稱為A段),到甜美的大調樂段(音樂ㄧ:0”57開始,B段),中途又出現激動的同音跳動段落(音樂ㄧ:2”13開始,C段),三段迥異的個性,立體呈現出典型的ABACA輪旋曲鋪陳。這類曲式因為很明晰、「幾乎沒有什麼內在複雜性」(註一),因此在十八世紀喜愛優雅風格(galant style)的音樂美學中,常常被放在交響曲、室內樂或奏鳴曲的末樂章,帶出輕快與歡樂。

十八世紀風行的輪旋曲曲式一般被學者們認為源於十七世紀法國巴洛克的舞曲Rondeau,該舞曲會有一貫穿全曲的「重現段」(Refrain)和數個「變化段」(couplet),兩者交替出現,最後形成一條如鏈子般的結構(ABACAD...)。法國作曲家庫普蘭(L. Couperin,1668-1773)是寫作輪旋曲的大家,他的「變化段」並不像後來十八世紀作曲家強調要與「重現段」具強烈對比,而是在不疾不徐的和聲轉換中,延伸出美麗的、聯畫般的效果,〈神秘的圍欄〉(Les Baricades Mistérieuses)、〈牧羊人群〉(Les Bergeries)都是例證。

稍後另一位法國作曲家拉摩(J. Rameau,1683-1764)在輪旋曲上又樹立了另一項指標。他在「變化段」轉調時,採取了某些策略:遭遇大調時,B、C兩段會以A的五級調(A高五度音的調)和六級調鋪陳,遭於小調時則採用A的三級調和五級調,這種轉調方式在十八世紀成為普遍作法。

下一次輪旋曲比較大的變化,主要出現在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充滿企圖心的創作者筆下。他們讓清楚的段落變得稍微模糊——也就是每一段結尾不一定會使用完整的終止式,而是讓段落之間有更連貫的情緒,或是使用較長的過門(transition)增加「變化段」的變化——源於奏鳴曲式發展的手法,都使得輪旋曲出現更豐富的樣貌。學者M. Cole的總結是:「海頓和莫札特將這種簡單、段落分明的曲式變得更為複雜、更具連貫性,以帶出驚喜和多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還有兩...

相關分類資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迴旋曲】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迴旋曲】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迴旋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