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

彰化市(臺灣話:Tsiong-huà-tshī;巴布薩語:Pasua)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北角:2,為彰化縣縣治所在地。市內人口約22.6萬人,為彰化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為中臺灣人口 ...

彰化市

  此條目介紹的是目前彰化縣下轄的縣轄市。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彰化市 (消歧義)」。 24°4′N 120°32′E / 24.067°N 120.533°E / 24.067; 120.533

彰化市(臺灣話:

Tsiong-huà-tshī ;巴布薩語:Pasua),舊稱「半線」[1],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北角[4]:2,為彰化縣縣治所在地。市內人口約22.6萬人,為彰化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2]。自桃園縣桃園市、中壢市於2014年12月升格改制為桃園市桃園區、中壢區後,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縣轄市[3]。

彰化市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的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活動場域,後明鄭部將劉國軒屯兵鎮壓原住民,在軍隊保護下,漢人陸續到來,開鑿水利,人口漸聚,發展出村落街巷,在臺中市產生前,是臺灣中部的政經中心。由於彰化市居南北交通要衝,每當民變動亂,該地首當其衝,之後有地方官員植竹為城,略作防衛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稱。境內的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為臺灣著名的觀光勝地[5]。賴和紀念館、小西街、孔廟亦為該市的重要觀光景點。

清道光時期的彰化縣城

彰化市早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巴布薩族的活動區域,分屬半線社、柴坑仔社及阿束社,古地名「半線」係採自平埔族「半線社」的語音翻譯[1]。早在迄今大約有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即有「牛埔遺址」文化,考古人員發現最底層有少數「大坌坑文化」,其後又有「牛罵頭文化」以及「營埔文化」,可推測大約從4500年前,即有人類居住[6]。荷西時期,該地隸屬瓦布蘭行政區,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7]。到了明鄭時期(1661年),鄭成功在臺實施郡縣制,當時該地隸屬天興縣[8]:852。1666年,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進駐,行屯田制,以該地作為鎮壓平埔族斗尾龍岸社(今大甲溪北[註 1])及沙轆社(今臺中市沙鹿區)武力抗爭的根據地[9]:760,為漢人移民打下開墾基礎。1683年,施琅攻臺,明鄭朔亡,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全臺設一府三縣,該地隸屬諸羅縣管轄[8]:852。

漢人較具規模的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相繼有福建人施世榜、吳洛、臺...

相關分類資訊

彰化縣文化局【第22屆磺溪美展】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彰化縣文化局【第22屆磺溪美展】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