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 凝視半世紀前的台灣雕塑脈絡

2021年10月14日—宜蘭美術館《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入口意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今日的藝術範疇持續地展開、擴張,人們越來越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新穎的 ...

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 凝視半世紀前的台灣雕塑脈絡

宜蘭美術館《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入口意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今日的藝術範疇持續地展開、擴張,人們越來越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新穎的藝術品。這樣的大環境,有時也更讓人反思藝術曾經的純粹。在當代,不見得需要去定義何謂藝術的大哉問。然而當最直觀的藝術品出現在眼前時,卻總是能喚醒某種源於本能的悸動。 藝術家林瑞珍(1951-1985)的雕塑創作,即很誠摯地提供了震懾人心的美感及感動。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154 x 66 x 90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宜蘭美術館[1]的館藏中有著多件林瑞珍的雕塑作品,2021年邀請到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擔任策展人、雕塑學系主任賴永興擔任協同策展人,以《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2]為題策辦了特展。透過梳理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呈現出1970 / 1980年代台灣雕塑的縮影。在呈現美感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時空中的藝術脈絡。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154 x 66 x 90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出生於宜蘭南方澳的林瑞珍,青年時期即展現出了對於藝術的喜愛與天賦。在1960年代台灣開始風行漫畫時,即出版過漫畫作品來賺取學費。接著林瑞珍在1970年應屆考取了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的雕塑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3]。性格低調寡言的林瑞珍,投身於丘雲(1912-2009)等老師門下,正式進入了學院的美學訓練。 林瑞珍在藝專時期潛心磨練,尤其對於泥塑鑄造特別研究。到了畢業之後,林瑞珍選擇留在板橋校園附近,與學弟黃加亨一起在不大的租屋處生活、創作。這段期間一次次投件各大獎項與展覽,獲取了可說是「完美」的成績紀錄。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70 x 12 x 14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註:自1972-1974年間,林瑞珍多次獲得了「全省美展」、「臺陽美展」、「臺北美展」、「全國美展」等多項展會的首獎或優秀成績。 註:在1970年代,當時林瑞珍與同儕們是台灣首批進行FRP翻模的雕塑家。FRP相對於金屬而言,重量較輕且較格較低,一時間形成了雕塑家們熱衷使用的材質。 ...

相關分類資訊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兒童(6-12歲);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