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區位於臺中市西部,地處大甲溪下游南岸的清水隆起海岸平原之上,大肚臺地西北麓:24。東邊與神岡區為界,南鄰梧棲區、沙鹿區,西濱臺灣海峽,北隔大甲溪與大安區 ...
清水區(臺灣話:
Tshing-tsuí-khu,白話字: Chheng-chúi-khu;客家話: Chhîn-súi-khî),舊稱「牛罵頭」[2],日治時期改稱「清水」,前身「清水鎮」,位於臺灣臺中市西部,由於地理位置緊臨大肚臺地、大甲溪出海口,且其西濱臺灣海峽,因此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臨海地區則有海港、漁港等建設,使其呈現特殊的農漁業文化,境內的高美濕地是清水區著名的生態景點[3]:22。清水區也是梧棲漁港以及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的所在地。重要特產則有韭菜、韭黃等。清水區舊稱「牛罵頭」[2],係巴布拉族牛罵社的聚居地,「牛罵」一詞為「Guma」、「Gomach」[4]或「Goema」之音譯,另有一說則是因當地鰲峰山形似牛頭而故名。1920年街庄改制時,鰲峰山下有一「埤仔口」湧泉,水質良好且清澈見底,故改名為「清水」[5]:121。
清水位於臺中市的西海岸,本地的史前文化是距今約3500年至4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6],在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巴布拉族(拍瀑拉族、Papora、Vupuran)Gomach社的聚居地,現今清水的西社社區一帶,舊稱「社口」,就是當時巴布拉族的出入口,也是清水的舊地名-「牛罵頭」[2],便是藉Gomach的音譯而來[4]。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台,開始在台灣設立官署,清水地區為諸羅縣所轄,當時清水尚屬未開發的不毛之地。雍正年間開始有漢人大規模的湧入清水地區並向平埔族租地墾殖,並有官軍在今日的營盤巷駐防。到乾隆年間,才逐漸發展成為市集,發展成為中部的稻米和山產的集散地[5]:141。
早期清水的漢人移民,以來自閩、粵為主,現在位於清水大街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尚有早期客家人墾殖清水的痕跡。1686年清廷開放有業良民可攜眷渡台墾荒,尤以泉州府移民的楊姓、蔡姓居多,楊、蔡兩族落腳於清水社口,大量墾殖,自此兩家族繁衍開來,時至今日,楊、蔡兩姓仍為清水兩大姓[5]:141[7]:234。
進入日治時期後,清水的政商中心集中於大街路一帶,早期的大街路相當繁華,如帽席檢查所、郵便局、電火局、自來水廠、消費市場...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清水區行政區域圖中英並列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清水區行政區域圖中英並列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梧棲區行政區域圖中文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梧棲區行政區域圖中文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清水區行政區域圖中文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中市清水區行政區域圖中文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