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米,由池上米所作的池上便當更是聞名全臺灣。鄉內居民以漢人及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目次.1歷史.1.1地名緣由;1.2史前時期;1.3清治時期 ...
池上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ciiˇ song hiongˊ;臺灣話:Tî-siōng-hiong;阿美語:Fanaw)位於臺灣臺東縣北部,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花東縱谷平原中段,東鄰東河鄉,西接海端鄉,北以秀姑巒溪與花蓮縣富里鄉相隔,南隔新武呂溪與關山鎮相望。人口結構上主要為漢人,臺灣原住民族則居次,其中原住民以阿美族為主。
池上鄉的經濟產業主要為農業,並以稻作種植為主,由於雨量豐富,較無受到工業方面的環境汙染,加上由上游沖刷下來的溪水與表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造就出聞名全臺的重要農產品「池上米」,由其所產出的「池上便當」亦聞名全臺。
池上大坡池池上鄉名取自聚落位於大坡池上方,故稱此地為「池上」[3]。在清光緒年間被稱為「新開園」,為「新開闢的田園」之意。
有關池上地區的史前時期,雖曾發掘出南興遺址、富南遺址、保甲園遺址等,但均無較正式的調查報告,故難以推測先民的活動內容[4]。
1836年(清道光16年),原居住於屏東平原及荖濃溪流域,屬於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陸續遷入關山、池上,及其北鄰的花蓮縣富里地區[5]。1842年(道光22年),平埔族與卑南族聯手對抗原居住於富里鄉東里村一帶的阿美族。阿美族人被迫北遷至烏漏社(今花蓮縣瑞穗鄉鶴岡)及沙荖社(今花蓮縣光復鄉南富村),原居地由平埔族人入墾。當時平埔族人分佈於北起迪階庄(今花蓮縣玉里鎮三民里)、諸羅庄(今玉里鎮春日里)與媽汝庄(今玉里鎮松浦里),以大庄(今富里鄉東里村)為中心,往南延伸到新開園(今台東縣池上鄉錦園村)、里壠(今台東縣關山鎮)一帶[6],包含整個池上平原。
1851年(咸豐元年),一批來自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萬金村的平埔族人,翻越中央山脈來到今台東市寶桑地區。1859年(咸豐9年),他們分兩隊向北遷徙,其中一隊到達大莊,與先前來的族人合力開墾[7]。因人多地狹,乃分散至鄰近各地開墾,其中一部分人拓展至新開園、大陂等地[8]。
1862年(同治元年),恆春地區阿美族的生存空間因受西部東移的西拉雅族擠壓,沿東海岸向北遷移,其中禮弼家族經由東河翻越海岸山脈,抵達今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以燒墾狩獵維生。其後發現大坡溪水量豐富,附近海岸山脈緩坡多,遂移居大坡溪西側、花東緃谷東側,且臨近大坡池之小階地...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池上鄉行政區域圖中文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池上鄉行政區域圖中文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關山鎮行政區域圖中文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關山鎮行政區域圖中文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海端鄉行政區域圖中文版】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臺東縣海端鄉行政區域圖中文版】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