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濃縮數萬張航照圖資訊《地景的刺點》重返60年前的臺灣

黃同弘說,影像蒐羅60年間的照片,對照農業時代的臺灣與現今高度開發的臺灣,意想不到地發現,現在竟是森林覆蓋面積最高的時候;書中也有八七水災的影像紀錄,「八七水災 ...

一本書濃縮數萬張航照圖資訊《地景的刺點》重返60年前的臺灣

農航所與作者黃同弘(右)合作,整理歷史航照圖並與各類圖籍相互考訂後,出版《地景的刺點」一書。;所為農航所所長吳淑樺。

60年前的臺灣是農業社會,耕田的是牛,60年後的現在,看到畫過阡陌的都是農機,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5萬6千張空軍舊航照,記錄臺灣人一甲子以來利用土地的歷史軌跡。農航所與作者黃同弘合作,以2年時間投入典藏歷史航照整理並爬梳調查報告,出版《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3]一書,勾起全民地景的記憶。

農航所與黃同弘兩年前出版《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4],再度攜手搜尋並研究1972年前農林航空測量隊使用的航照及其對應成果,今(7)日舉行新書發表會。

農航所指出,「刺點」一詞,除指涉航照上顯見的刺點(Prick point)作業外,在現代攝影理論,也意喻照片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遭遇的刺點(Punctum),一類「刺痛我者」的危險機遇、引發傷逝的細微物件,此書提供航照不同的觀看及解讀方式,把大尺度的航照與微小的個人情感繫起來。

黃同弘說,影像蒐羅60年間的照片,對照農業時代的臺灣與現今高度開發的臺灣,意想不到地發現,現在竟是森林覆蓋面積最高的時候;書中也有八七水災的影像紀錄,「八七水災目擊」裡有數張航攝照片重現當時水淹中南部景象,彰化扇形車站積水未退,田疇被沖毀,圳路也遭土石侵入;然而,人為地景改變更大,60年代的西部從事海埔新生地的開發,東部則是開發河川地,從航照影像可做為劇變前後的對比。

不論是自然或是人為經營的地景,都在改變,黃同弘認為回顧歷史照片除了文化上的意義,還能有更積極的作為,例如作為河川治理的借鏡;要有效治理河川,不妨先理解歷史河道,以鑑古的思維設計出可與自然河流共生的韌性治理方式,這是回顧歷史地景的積極意義。

由農航所典藏農...

相關分類資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

以下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