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8日—本屆策展人龔卓軍以「神紋樣」作為主題,串連了傳統廟畫出身到當代膠彩與水墨繪畫的藝術家廖慶章,與金工呈現出擺脫定論的形體框架的藝術家蘇小夢,搭配 ...
《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於5月7日至5月23日臺南首場展出,展覽以「神紋樣」為名,展出近150件精彩作品。以雙個展的形式至全國巡迴展出,除於臺南文化中心展出外,另將巡迴至臺中大墩文化中心、臺北中正紀念堂,同時也安排「傳統彩繪臨摹」及「鋁線金工吊飾」等藝術體驗工作坊,讓更多外縣市民眾共同認識臺南的藝術發展與特色,也期許能與在地藝文界作更多的交流互動。 本屆策展人龔卓軍以「神紋樣」作為主題,串連了傳統廟畫出身到當代膠彩與水墨繪畫的藝術家廖慶章,與金工呈現出擺脫定論的形體框架的藝術家蘇小夢,搭配建築藝術家陳宣誠設計的大木構基座場域,串聯傳統與當代的圖樣符號。 策展人從杉浦康平「信仰場所構造論」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家廖慶章與蘇小夢的紋樣造形,並從廟宇的龍、鳳、吉祥圖騰,及日常生活常見的花、草紋飾出發,看大師如何將傳統紋樣與當代藝術交融,穿越傳統與當代的有限藩籬。《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出版品之一─《神紋樣‧廖慶章》中的圖版解說。圖/掃描自《神紋樣‧廖慶章》 近年來不論是在藝術、設計、繪畫、劇場乃至音樂等領域的當代文化藝術創作中,不難注意到一種從在地與傳統文化中抽取創作元素的趨向。參與遶境、夜巡等傳統文化祭儀蔚為風潮,這醞釀著當代藝術界去重新思考自己與文史、民間藝術之間的距離和關係。 從30、40年代的《文藝台灣》與《華麗島頌歌》、池田敏雄等人的《民俗台灣》、席德進與劉文三等人的《台灣宗教藝術》、《民間藝術》、《早期民藝》,到2010年代因跨領域方法和「與社會交往的藝術」的這個脈絡,似乎是關於民間藝術在現代化追求的過程中被整理、「被文史化」的區隔,以及在當代創作試圖打破現代框架,一種被剪粘的命運。 然而,這在交陪境系列的論述與展覽中開始發生方法上的轉化,並在《神紋樣》當中以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作為聚焦對象。《神紋樣》具有這樣的企圖心。從策展人龔卓軍自《近未來的交陪》、「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的策展脈絡中,即可發現以精神地理學的觀點,結合策展組織進一步實踐美學的粘合。粘合起源自民間美術被客體化、「被文史化」、以作為美術現代化運動之養分的斷裂。 蘇小夢作品於《神紋樣:廖慶章.蘇小夢雙個展》展場。圖/非...
相關分類資訊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神紋樣: 蘇小夢】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
以下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神紋樣:蘇小夢】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出版日期、歸類、摘要等:書本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