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東信展:繁花.時敘》由三系列作品操縱不同的時間軸線,串起一座時空變換的花卉宇宙,更於不同媒材的表現形式間呈現藝術與自然的交互感知,探問當代 ...
採訪整理/張慧慧
錄像藝術自發展以來,即與電視媒體產生極大的關聯性,電影與錄像成為卻又因為市場的區隔而產生極大的分野,實驗性、觀念與語境成為錄像等新媒體藝術的實踐核心。然而,近年來藝術的純粹化卻越受挑戰,框架的拆除使各類型的創作產生交流與融合,「動態影像」成為另一種形態的新媒體藝術創造的可能形式。
近期藝術家袁廣鳴於耿畫廊舉辦「在記憶之前」個展,以錄像科技作品結合電影語彙,探討恐懼、時間、記憶等哲學思想,深刻表述當代主體的生存狀態,而非僅只於注重互動的科技裝置藝術表現。因此,藉由透過與藝術家的對談,讓我們一窺錄像中的影像敘事當代發展趨勢。
Q:2007年後,您以「逝去的風景」開創出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的創作形式,請問您是如何將電影的語彙融入錄像藝術,又,您是看待兩種藝術類型相互滲透後的表現?
A:當我們談論「錄像」,都會對這樣的藝術形態有既定的框架,比如畫質粗糙、枯燥等;另一方面,藝術家對這種媒材的使用也過於雷同,更限制了錄像的可能性。在 2007 年我開始進行這種形式的創作時,其實藝術圈也正吹起「電影模仿 (film mimic) 」的風潮,開始有打破錄像/電影二元對立的創作出現,具有電影質感的影像成為錄像藝術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我們也可以說,跨領域能夠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種創作其實是介於兩種藝術類型之間,擺脫了錄像的窠臼與電影的敘事傳統,或許稱為「動態影像」會更合適些。
Q:無論是電影,抑或是錄像藝術都帶有比其他藝術類型更強的時間敘事性,請問您是如何於作品中刻劃不可見的時間維度,使之成為可視的藝術表現?
A:其實,動態影像本身就是一個帶有時間性的媒體,當創作者按下 record 鍵,時間就展開了。我透過記憶來刻劃時間,但記憶與難以言述,是一種雖遠猶近的外邊經驗,就像德勒茲在談文學時曾說:「最好的文學應該像是一種外國語。」也因為記憶的曖昧、模糊與混沌,在不熟悉之中,更能帶出想像空間。在《逝去的肖像》中,我以肖像為題材,並利用「月光粉」作為創作媒材,嘗試來表現人在拍肖像的那一個瞬間,越多人拍攝的團體照表示那個片刻越重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記憶.阿里山】出版書本詳細資訊-適用對象:青少年;成人(學術性);成人(業餘消遺)
以下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記憶.阿里山】書本詳細資訊,包含書本標題、出版商、作者、...